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发布人: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 发布时间: 2021-10-13
2021年3月,“通过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新一轮联合国志愿服务合作项目正式签署实施。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提升北京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国际志愿服务能力,培育和汇聚更多优秀国际志愿服务人才力量,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各界专家及实训教练专业志愿者配合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实施了国际志愿服务培训的线上慕课、线下实训(因疫情转为线上),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加强人才库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9月28日下午,惠泽人及市志联国际专项组特邀请此次参与培训学习的学员代表、实训教练代表和导师代表、专家与来自企业、社区组织、国际组织的优秀志愿服务领袖展开了有关“国际志愿服务人才培养”的主题研讨会,并针对以上议题贡献了集体智慧。
此次研讨会从北京作为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及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发,将青年国际志愿服务胜任力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取多方尤其是青年人的意见、探讨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市志联国际专项组负责人王欣首先向与会嘉宾系统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及进展情况,并分享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目标。“心怀家国情怀、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拥有跨文化交往能力、掌握国际核心业务专长”也许还不足以支撑青年参与国际志愿服务即将应对的各种挑战,我们还需向其赋能何等技能?创新怎样的培养模式才能让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以应对后疫情时代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对于国际志愿服务的需求……,国际志愿服务人才基础画像的绘制开启大家的热烈讨论。
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张杨理事作为市志联与联合国志愿服务合作项目前三期《外派联合国志愿者访谈报告》的访谈主笔专家结合当下海内外国际形势及报告成果提出定制化的课程设计、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以及中西融合的本土化应用和创新的建议,尤其强调了实训教练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实训中的完美展现,不仅是学员需赋能的精髓部分更为我们接下来的培训师培训模式打造奠定了基础。希望各方都能总结经验、抓住机遇,也期待这一期参与项目的外派志愿者们能够继往开来、不负众望。
来自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团委书记宋学勇,作为此次培训学员的优秀代表提出,培训中的“翻转课堂”课程前置、真实案例的实训模式、公益教练的辅导协助不仅是创新更让学员受益匪浅、拓展了思维并对海外志愿服务有了整体的了解。服务社区、共建美好家园不仅是个人所在单位作为一个国企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更是企业对外展示的靓丽名片,当下80后90后居多的团队成员更希望有机会走出去用个人的一技之长拓展服务范围。同时,由于接触海外志愿服务的机会较少、课程时间周期较短,希望在今后的培训中能给予更多的课前学习资料并延长培训周期帮助大家更快融入和上手。
作为95后的社会工作者,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高校部主管宋宇坤是此次学员和研讨会最年轻的代表,实训教练们的身体力行将专业与敬业带入服务中的志愿服务精神对其影响颇深,提升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与到真实需求的海外项目设计中来,学以致用。
公益教练代表曲阜孔子国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刘慕远和莹响力咨询创始人李莹莹作为80后的留学归国人才,结合个人的国际志愿服务经验和多年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提出海外志愿服务中的风险防控和跨文化领导力的重要性,如何让国际化人才更好地服务本土社区也是当下国际人才建设的一部分,不仅我们在海外的志愿者们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这些在华的外籍人士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同样重要。国际志愿服务大背景下的家国情怀更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最佳场景,课程设计方面更可以中西合并、内外兼顾。国际志愿服务人才的培养可提炼的内容非常丰富,希望能够为国际化人才的服务提供更多参考。
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中心副主任张润州老师作为此次培训的导师代表结合个人海外求学经历和在胜任力中心的执教经验指出,海外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中的语言问题、跨文化能力的问题等一系列挑战确实需要学校教育、社会力量联合研究破题方案,并通过真实案例强调相应的国际化场景和沉浸式氛围的重要性。提出“在地全球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磨利器,为学员拓展更多的海外渠道夯实资源,不断扩大空间和领域。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刘巍所长作为一位高级工程师和国内为数不多的责任规划师代表,长期关注社区营造和社区精神的挖掘,将专业志愿服务引入规划设计的日常工作和人才培养中。提出海外志愿服务的工作与规划师的职责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中西理论的结合,需要我们具备超强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以应对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方可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的挑战。这些都需要在实战中不断磨练和积累,保持一颗不偏不倚和忠于事实的心态在海外志愿服务中也许更重要。
蜜蜂汇金首席财务官杨靓靓,作为一位资深的专业志愿者在带领同事们参与乡村少儿服务的过程中看到了团队在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等方面的成长,强调实战是最好的培养方式。提出可采用理论与实践双考核的方式,充分调动那些具备丰富志愿服务经验的青年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人才库的建设本身打造螺旋式上升的良性的循环机制。
双奥社区专家顾问张蕾结合个人在奥运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对奥运精神传承落地社区的思考与顶层设计分享了对国际志愿服务本土资源的挖掘并希望在青年志愿服务人才培养的项目设计和场景打造方面与大家通力合作。
来自格林卫中国的创始人秦丽艳和国际志愿服务网络创始人李勇在海南以线上视频方式参与现场研讨会,分别从格林卫服务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中外青年在关注领域、服务区域、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给出实际案例和数据参考。国际志愿服务让中西方青年在为共同目标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中缔结了国际友谊、为彼此共同成长相互赋能,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天然沃土。
来自国际志愿者协会的中国国别代表丁晨辉作为一位国际志愿服务领域的老兵从个人参与海外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自我保护与救助他人、从中西方参与海外志愿服务的路径切入、宣传视角、国际影响和参与主体等几方面的差异及经验教训与在场的各位嘉宾热烈讨论,引发大家对风险、责任和传承的深度思考。提出志愿服务价值链的特色与韧性、在传承和创新上需要人才、需要土壤和需要激励机制。
来自望京国际社区的留学归国人才袁乾铭结合个人在联合国儿基会的工作经验,以8000人的难民营服务为例提出在各种压力和冲突聚集的环境下,考验志愿者个人的是TA的韧性,坚持本身就是锤炼胜任力。建议对每位计划投身国际志愿服务的个人进行心理测试并根据岗位采取精准培训。此外,一套完善的督导支持体系也是顺利完成志愿服务任务的重要支撑,朋辈学习和传帮带过程中流淌着的是至善至美,是超国界的共益价值。
最后,惠泽人创始人翟老师结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从志愿服务与“两个一百年”同行的高度提升、从社会组织纳入参与国家对外援助体系的历史使命、从教育教改的理性回归、从全球志愿服务的模型重塑等几方面强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过去近30年的行业建设见证了在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出“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其实涵盖了国际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虽然服务学习体系在中国传统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还没有形成主流,但是以志愿服务为导向的教育在中国已经逐渐发展起来,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国家主流教育体系中的“函数增长生力军”,希望今天的研讨能给大家更多启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有更多的合作与共创。
© 版权所有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 京ICP备17010682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甲10号中认大厦3050 电话:13522799862 邮箱: admin@bonengchinaprobon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