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项目中心>志愿行动

志愿行动

河北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 “战疫冀录”人物专访(二)康凤红

发布人: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 发布时间: 2021-02-06

河北新冠疫情期间,康老师作为北京市社会心理联合会的一名志愿者,带着北京新发地疫情的志愿服务经验,投入到了河北隔离群众的心理服务工作中。康老师参与服务了两个河北的隔离居民微信群,群里的人数分别是100多人和70多人,同时还服务一个北京隔离群众的微信群。


每天晚上7:00-9:00,是康老师的固定值班时间,她需要持续关注群里的动态,对隔离群众进行陪伴疏导,当有居民有个案咨询需求时,康老师会进行一对一的微信沟通,并且配合着做电话或文字的交流,这样的一对一对话交流一次会持续一个多小时。即使没有一对一的咨询需求时,她也在要群里转发心理知识。大兴的是微信一对一沟通,陪伴支持作用。北京群两天时间,一个多小时文字沟通。在晚上的值班时间以外,康老师也会兼顾下午群里的动态,她希望自己能在其他志愿者忙碌时及时补位。


康老师说,她非常认同“志愿抗疫,心里有爱”的口号。一方面,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院也有疫情防护岗位,她关注到隔离人群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康老师自己也有过隔离的亲身经历,理解无助的感觉。去年6月,康老师所在的小区被隔离了,她经历了那种最开始放松,几天后枯燥,心情低落的过程。生活节奏改变了,如果不学会改变自己,必然会有情绪问题,特别是本来就有一些抑郁或焦虑的人。当被隔离时,需要有人引导如何转移注意力,有人进行心灵上的陪伴。


在微信群的心理陪伴志愿工作中,康老师的难处在于,在微信群里面,往往难以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她担心志愿者分享的东西对方并不需要,志愿者们积极性很高,常常发很多的分享内容,会刷屏,于是,社工和志愿者互动得多,真正的河北居民互动得少了。她担忧这样做是强加知识给隔离群众,会引起反感。她非常希望有好的方法了解居民的需要,看到他们的需求。


在服务的过程中,康老师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她说:“人家(居民)相信我,但在沟通中有时候因看不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及声音语调,不知道沟通效果怎样。虽然人家客气说谢谢,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帮助到他。”她也担心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补充。所以,她也在不断地在北京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的督导群提交案例,寻求督导。


在这样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康老师看到了居民们非常遵守隔离安排,对国家的信任和配合程度非常高,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有志愿者加入对隔离居民的支援,不论是北京疫情还是河北疫情,志愿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真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康老师1.png康老师2.png康老师3.png


为什么要参与志愿服务?康老师说,首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有责任,这是必须的担当;另一方面,作为北京社会心理联合会志愿工作委员会的委员,这也是她应尽的责任。每个人尽自己所能,献出大爱,这是她和她的志愿者战友们都会做的。同时,康老师觉得在这样一份志愿服务中,她付出了,也收获了,她觉得这是对自己技能很好的锻炼,虽然她一天会七八个小时都抱着手机看群里的动态,但也获得了充实的生活,这样的服务也被家人的同事大力支持着。她很开心在快退休年龄工作之余,能使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帮助他人。


在接受采访的当下,河北疫情拐点出现了,石家庄已经发出了解除隔离通知。康老师非常感慨,她衷心祝愿居民们有好的生活状态,她也仍然愿意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提供陪伴和支持。


菠萝之家
微信公众号